去北京天安门广场旅游的游客,往往会选择前往广场南侧的毛主席纪念堂,瞻仰毛泽东主席的遗体。这几乎成了许多游客行程中的必经之地。然而,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当年毛主席本人其实并不主张保留遗体,他也曾签署了建议火化的相关文件。由此来看股票配资指南,保留毛主席遗体的决定实际上违背了他的个人意愿。
针对这个问题,邓小平曾做出过详细解释。1980年8月21日,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,首先询问了天安门上毛主席画像是否会被永久保留下来。邓小平坚定地回答:“永远要保留下去。”随后,法拉奇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:毛主席纪念堂是否有拆除的计划。
对此,邓小平给予了更为细致的回应。他指出,早在1950年代,毛主席就倡导大家死后火化,不留下遗体。毛主席本人是第一个签署火化文件的领导人,其他领导同志也都签了字。因此,从这个角度看,保留遗体、修建纪念堂的做法,实际上是违背毛主席原本意愿的。尽管如此,邓小平明确表示:“我并不赞成拆除纪念堂。既然已经建立,贸然改变就不妥当。纪念堂的建造本身可能存在争议,但如果贸然拆除,会引发社会广泛的议论和不安。如今,世界上不少人猜测我们要拆除纪念堂,但我们并没有这个打算。”
展开剩余63%那么,邓小平为何要如此表态?这背后其实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。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,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强烈的“反思潮”,这股浪潮不断扩大,甚至将许多历史错误和问题归咎于毛主席本人,主张彻底抛弃“毛泽东思想”,以便更顺利地推进改革开放。这一趋势不仅在国内引发关注,也引起了海外的高度兴趣。很多国际观察者担心,中国会效仿苏联对斯大林的态度,彻底否定毛泽东,废弃其思想体系。
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来到中国,针对天安门毛主席画像的保留及纪念堂的命运,向邓小平提出了尖锐的问题。邓小平作为与毛主席一同奋斗、共创新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家,深知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举足轻重地位。他清楚地认识到,正是毛主席多次挽救革命和党,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,建立了新中国。毛主席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象征意义,“毛泽东思想”也成为党和国家持续前进的指导理论。倘若这面旗帜倒下,将会引发极大社会动荡和不安。
邓小平作为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伟大领导人,深刻把握了这一点,因此他的回答十分明确: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必须永久保存,毛主席纪念堂也不应被拆除。
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最初是由华国锋提出,经过中央会议讨论,得到了中央委员会全体委员的一致通过。关于纪念堂的选址,最初有五个备选方案:景山、香山、天安门前、天安门北面和天安门广场南边。经过综合考量,大家认为景山方案会破坏风景且游客不便;香山离市区较远,交通不方便;天安门前场地狭小,难以建造高大建筑;天安门北面是故宫,亦不适合建纪念堂。最终,大家一致同意将纪念堂设在天安门广场南侧,这里不仅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毗邻,还与天安门城楼形成呼应,空间宽广,适合建造高耸的建筑物。
就这样,毛主席纪念堂在天安门广场南边确定了位置。1976年11月24日奠基动工,1977年5月24日竣工,1977年9月9日——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时正式向公众开放。建设过程中,全国各地人民无私支援,捐献了珍贵的建筑材料:大兴安岭的优质木材,革命圣地延安的青松,四川的红色花岗岩,山东泰山的青色花岗石,珠穆朗玛峰的岩石标本,甚至还有海外爱国人士赠送的台湾大理石。这些材料不仅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深厚情感,也彰显了毛主席的伟大光辉。
如今,毛主席纪念堂已成为缅怀伟人、铭记历史的重要场所,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无数游客。它不仅是一座简单的纪念建筑,更成为全球公认的文化象征,受到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瞩目。
(参考资料:“毛主席纪念堂”官方网站股票配资指南,《北京晚报》《文史博览》)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